您现在的位置:幼教 > 幼儿园资源 > 教学论文 > 社会培养论文 > 正文

新中国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的发展历程(2)

来源:幼教网 2018-07-06 16:39:41

说两句


  三、《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德育作为,独立课程内容的开端

  1976年10月,“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国家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学前教育从此得到了振兴和发展。1981年10月教育部制订并发布了《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下简称《纲要》)。这是迄今为止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学前教育影响时间最长的课程文件。

  在《纲要》中,前苏联幼教理论的影响依然存在。《纲要》在分析了幼儿的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的特点之后,提出了德育的具体任务:“向幼儿进行初步的五爱教育(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培养他们团结、友爱、诚实、勇敢、克服困难、有礼貌、守纪律等优良品德、文明行为和活泼开朗的性格。”同时,《纲要》还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班的特点把这一总目标进行了具体化。如“五爱教育”在小班的要求是“培养幼儿喜爱家庭,爱父母和其他成员。喜爱幼儿园和小朋友。尊敬老师和其他工作人员,尊敬长辈,听他们的话。”中班的要求是:“爱家乡,爱劳动人民,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尊敬国旗”。大班的要求是:“学习革命前辈、英雄、模范人物的优秀品质,敬爱他们;尊敬和爱护国旗、国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热爱中国人民解放军。”可以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对幼儿德育目标做如此系统、具体的规定。与50年代相比,这一目标已经比较接近幼儿的生活,比较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但成人道德的影响依然存在。

  为了保证德育目标的落实,《纲要》特别将思想品德独立为一个科目,并对各年龄阶段的教育内容和要求作出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德育内容主要包括积极健康的情绪、人际关系、文明礼貌、五爱教育、遵守规则、自我服务等。此外,在语言、常识等科目上还有少量的德育内容。德育领域的独立是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德育课程系统化的体现。但是,当时由于要统编幼儿园教材,《纲要》未对德育的具体内容作出规定。只是将目标和内容融在一起进行表述。由于当时广大教师对德育课程的认识水平有限,这种目标和内容不分的状况造成了教师将德育目标等同于德育内容,使德育过程丧失了灵活性。而且,在《纲要》中依然没有“社会”的概念。

  在德育方法上,《纲要》强调德育要渗透于游戏、体育活动、上课、观察、劳动和日常生活中,使幼儿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应当说,这一要求延续了50年代以来德育方法的基本思路,是符合德育课程的特点的。但限于当时幼教工作者对德育工作的认识水平,她们很难在独立的德育课程和渗透性的德育方法之间找到结合点,结果是突出了道德知识的系统灌输,弱化了德育的渗透性特点。教师的主导地位依然大于幼儿的主体地位。

  由于《纲要》的颁布是在“文革”之后,举国上下都在竭力挽回文革造成的损失,因此,《纲要》颁布后各地都在认真执行,其精神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影响非常深刻。从积极角度讲,《纲要》对当时学前教育的拨乱反正起了关键作用;从消极角度讲,它使一些错误的德育观念在幼教工作者心目中根深蒂固。

  四、《幼儿园工作规程》——走向幼儿的德育

  从80年代末期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学前教育的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整个90年代,我国学前教育都是在《幼儿园工作规程》(1989年试行,1996年正式实行)(下简称《规程》)的指导下开展工作的。

  《规程》确定了德育的总体目标是:“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在德育途径和方法方面,《规程》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这些规定以“遵循幼儿品德心理发展规律为依据,纠正了幼儿德育服务于政治形势的错误导向,是新中国幼儿德育发展过程的一个重大进步”。由于这一阶段始终没有具体的课程文件,使得各地幼儿园在执行《规程》时比较灵活,幼儿园德育课程呈现出多样化的探索。

  与此同时,9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开始关注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研究,这使幼教界的德育理念开始突破原有的框架,德育的内涵向社会性方向缓慢延伸。经过.10年的学习和研究,幼教界认同了个性、社会性等概念在幼儿德育领域的地位,以及个性发展、社会性发展与品德发展的基本渊源和关系。90年代中后期,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园教育活动》和南京师范大学编写的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中,率先使用“社会”领域代替了“品德”领域。可以说整个90年代幼教界和心理学界的共同努力,为社会领域课程在新世纪幼儿园课程标准中的诞生做了充分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准备。

  五、《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德育向社会教育的复归

  2001年7月,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趋势,教育部制订并发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下简称新《纲要》)。这是新世纪第一个幼儿园课程文件,它延续并发展了《幼儿园工作规程》的基本价值取向。

  新《纲要》把幼儿园的教育内容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从此,“社会领域”课程正式成为幼儿园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新《纲要》提出社会领域的目标是:“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仔细分析这些目标可以看出:社会领域的目标是从两个维度提出的,一是社会关系维度:涉及幼儿与自身的关系、幼儿与他人的关系、幼儿与群体或集体的关系、幼儿与社会的关系。二是心理结构维度:认识、情感、行为技能。这一目标符合幼儿社会性发展(含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用社会教育涵盖品德教育,既弥补了以往品德教育在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方面的缺失,也为作为社会性核心成分的品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我国幼儿德育课程摆脱了长期以来政治化、成人化的影响,开始向更为人本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新《纲要》并未详细罗列社会教育的具体内容,这就为幼教工作者创造性地贯彻新《纲要》的精神提供了空间。同时,新《纲要》更是希望教师能把教学的关注点放在幼儿的主动活动上,不要把幼儿社会性发展简化为社会认知的发展,不要把社会教育过程简化为社会知识的灌输和积累过程。社会教育应该促进儿童在社会认知、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

  在社会教育的方法上,新《纲要》将潜移默化作为社会教育的首要特点,进一步强化了社会教育与其他领域在教学方法和途径上的区别。新《纲要》特别强调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教师还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同时把幼儿与成人和同伴的共同生活和交往作为其社会性发展的重要资源。新《纲要》充分认识到了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要求实现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协调与合作,共同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健康发展,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幼教工作者对社会领域课程认识和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幼教网微信
    gh_5735a1f9f07c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热点专题

  • 幼儿园教学课件:奇特的建筑
  • 幼儿教学课件:小鱼的梦
  • 河头幼儿园“帮水宝宝搬家”

[幼儿园英语课件]幼儿园英语课件:认识时间

[幼儿园英语课件]幼儿园英语课件:A Apple

幼升小

幼升小资讯

幼升小政策

幼升小择校

幼升小指导

学区房

幼升小真题

重点小学

上海小学

广州小学

深圳小学

成都小学

武汉小学

南京小学

北京一类幼儿园

海淀区幼儿园

西城区幼儿园

东城区幼儿园

朝阳区幼儿园

其他区幼儿园

幼儿园资讯

教师园地

幼儿园说课稿

幼儿园教案

教学论文

幼儿园课件

幼儿园教师心得

幼儿园评语

少儿教育

胎教

早期教育

入园必读

潜能开发

艺术培养

家庭教育

儿童乐园

科普知识

图书推荐

睡前故事

成语故事

童话故事

唐诗宋词

孕育指南

时尚妈咪

健康宝贝

美食厨房

趣味数学

健康饮食

专家答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