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幼教 > 北京幼儿园 > 幼儿园资讯 > 正文

幼儿园的孩子炫起了富

来源:互联网 2015-11-20 15:15:15

说两句

如今,在朋友圈炫富已经不再是成年人的专利,一些青少年,甚至是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都已经开始显现攀比意识,在自己的朋友圈晒出境游、晒新玩具、晒家里的豪车,从吃穿用到旅游、举办生日会、捐款、发红包,都成为孩子们攀比的内容,攀比之风低龄化趋势日益严重。

盘点孩子攀比无处不在

1、现象

文具玩具拼完品牌拼数量

文具玩具作为孩子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然成为攀比“必选项”,虽然单价都不高,但孩子们不仅拼品牌还拼数量,因此消费金额也是相当可观。

据一项关于本市中小学生消费观念调查显示,73%小学生的同一本童话小说至少有两本,分别存放在自己家和姥姥或奶奶家。52%学生拥有各类橡皮、铅笔盒、自动铅笔、水笔不下几十支。其中,正在读小学四年级的笑笑,就曾哭闹让家长给买三个一样的娃娃,理由很简单:好多同学玩具都有三套,自己家、姥姥家、奶奶家各放一套,自己没有会被笑话。

记者在对文具店的走访中,还了解到这样一种情况,一些学生在考试前总是会一起来采购一次新文具,连店主都觉得纳闷。后来才得知,这些孩子觉得“新文具会带来好运”,所以每次考试前他们一个圈子的小伙伴都会来买,如果谁考试时没用新文具会被嘲笑。

2、现象

讲吃讲穿比完自己比家长

讲吃讲穿在孩子的世界里早已不陌生,但如今一些孩子不仅对自己要求“严苛”,还比完自己比家长,如果父母穿着稍显朴素,也会让孩子认为“没面子”。

市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就曾接到过这样一通求助电话,孩子因为母亲穿着简朴而不与母亲同行,甚至要求母亲“再也不许去开家长会,也不能出现在自己学校周围”。这位母亲说,孩子是他们夫妻的老来子,孩子虽然只有10岁,但她已经49岁了,一直都尽可能给孩子最好的,一双鞋1000多元,一件外套3000多元。但她和孩子父亲的工作都一般,自己也快退休了,在吃穿上能省就省。

一次去开家长会的时候,她由于下雨去晚了,就跟着孩子一路跑向教室,结果不小心摔倒了,孩子看她摔得衣服更脏了,不但没有扶起她,反而嫌弃地看了她一眼后自己跑上楼了。这位母亲告诉咨询中心的老师,自己不但寒心而且着急,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3、现象

旅行晒图“只要不在国内,哪都可以”

“只要不在国内,哪都可以。”很难想象,这话居然出自一名6岁女孩之口。之前的国庆出游,市民陈女士问及女儿想去哪里时,女儿一句“有品位”的回答让她觉得“富养女儿很正确”,但孩子接下来说了一句:“我们班小朋友晒的图都是跟她妈妈在国外,我也得发。”使她一时不知如何接下去。

无独有偶,如今这样“追求生活品质”的孩子越来越多。在南开区第二幼儿园门口采访时,记者就了解到,有的孩子才5岁就有“外出旅行要发朋友圈”的意识。一位大班孩子家长告诉记者,开始觉得女儿会发图还挺聪明,后来发现女儿居然养成了出去玩就要拍照晒图的习惯。

而朋友圈、手机更是成了许多小学生的“标配”,记者在河西区南楼附近的两所小学门口看到,一些孩子一出门便玩起了手机,而且大多是“果粉”。

4、现象

办生日会酒店蛋糕KTV一个不能少

除了平时的衣食住行,孩子们办生日会的排场也是一个比一个大。近日,市民蔡女士就遇到了上小学的女儿的“刁难”。

女儿向蔡女士提出,生日要请5名“闺蜜”与自己一同过,所以要她提前订好酒店包间,KTV大包间和一个大蛋糕。蔡女士说,她粗略一算大概价格得近千元,便想与女儿商量,由自己在家给她们做生日宴,然后再请大家去唱歌。此举引起了女儿强烈不满,说其他同学过生日都“大办”,妈妈如果使她没面子,她就离家出走。蔡女士没办法,只能“乖乖照做”。

蔡女士还向记者表示,麻烦的还有女儿班级的家长微信群,“隔三岔五就有家长在群里说,孩子带了点特别的礼物或零食跟大家分享,然后其他家长就得跟着想,自己孩子能带点什么去学校,不然怕孩子觉得被别人比下去。”

5、现象

爱心捐款捐多少都会被比较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爱心捐款演变成了“交捐款”,孩子们在找家长“要爱心”的时候会说,“明天我们班要‘交捐款’,不能太少,不然会被别人比下去。”

市民萧女士告诉记者,之前女儿学校捐款的时候就发生了一件事,让女儿觉得很委屈。“那天孩子说学校要捐款,我就给了她30元,一张10元,一张20元,告诉她看同学捐多少她就捐多少,跟大家一样就可以。”萧女士说,本来以为自己想得很周全,结果还是出了岔子,“同学大部分都捐10元,孩子也想捐10元,结果掏错口袋了,掏出来20元。他们班长直接就记上她捐20元,孩子说她只是想捐10元,能不能换一下,班长就说人家还有捐50元的,说孩子小气。”萧女士觉得,自己开始让女儿跟其他同学捐一样的数目,就是怕比较,结果看来无论怎么捐都会被比较。

6、现象

微信红包一个比着一个发

当下,微信红包日渐流行,不仅大人们乐此不疲,不少孩子也敢于尝鲜,甚至出手“阔绰”,几十上百都不罕见,大有“青出于蓝胜于蓝”之势。

那天,市民齐女士的儿子大呼“抢了个大红包”,才使齐女士发现孩子们之间发红包这么“猖獗”。“那天儿子说抢了53.6元的红包,我还想他运气这么好,结果一问他们同学之间发红包都在100元以上。”齐女士顿时警觉起来,细问才知道孩子们开始也是几元一个红包,后来一个比一个发的多,每个人都想比别人上次发的红包多,造成了现在的局面。

“咱们大人发红包有时也就几元至几十元,大家图个高兴,小孩子这样发玩得太大了,容易助长他们攀比风气。”齐女士对记者说。

素质提升慢,我拿钱找齐

病根家长爱虚荣攀比“遗传”的

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别人家孩子”成攀比“源泉”

面对孩子们之间愈演愈烈的攀比大战,家长们是急切而无奈的。殊不知,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恰恰是家长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教会”了孩子什么是攀比、攀比什么、如何攀比。

记者调查发现,家长口中的高频词汇“别人家孩子”不仅是许多孩子挥之不去的梦魇,也逐渐成为他们内心攀比的“动力源泉”。对此,作为曾经的孩子,现在的家长,不少“80后”对这点感触颇深。“小时候我妈就成天说别人家谁谁又考了100分,别人家谁谁回家会帮父母择菜了,长大了就变成别人家谁谁找了个好老公……”年轻妈妈小朱对记者说。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80后”的父母那一代人还只是着重“比孩子”,“别人家孩子”是“80后”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词。但到了“80后”自己,则是在“比孩子”的同时“比老公”,所以现在“00后”们可以听到妈妈对爸爸说,“别人家老公如何如何”。

因此,攀比从来不是从孩子们中间突然冒出来的,而是一代一代影响下来的。市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主任王虹翔说,“孩子之间的虚荣、爱攀比,绝大部分都是受到成年人的影响,如果家长虚荣心强、爱攀比,那么孩子就很容易从家长的一言一行中受到影响。”如果家长经常对孩子说“你看那个小朋友比你乖,那个同学比你学习好”,孩子慢慢就会自觉地跟别人比,只是孩子往往不比学习,而是比一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独生子女全家宝贝,“过分溺爱怕孩子委屈”

除了因为受到家长“爱攀比”的潜移默化,家长对于子女的“过分溺爱与怕孩子受委屈”也成为助长孩子攀比之风的一大原因。

由于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是全家族的宝贝,因此家长多是能满足就尽量满足孩子,即使是父母觉得不该溺爱孩子,老一辈也会帮宝贝达成心愿,即使家庭条件困难,也不轻易拒绝孩子。

王虹翔说,有时候孩子一哭闹,家长就投降,孩子屡试不爽后,就会更加肆无忌惮。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家长本身不喜攀比,但其他小朋友都有,自己孩子没有,怕孩子心理上不舒服,也会买给孩子。

“平时如果孩子告诉我其他小朋友有什么,我可能也会买给她,真不是为了跟别人比,就是觉得孩子也喜欢,她自己没有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玩,挺可怜的。”一位家长告诉记者,女儿看到别人的玩具好也不会找她要,只是羡慕地看着人家,她就心疼女儿,所以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都会满足女儿。

危害严重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

孩子最初的“攀比”可能只是单纯的“想要证明自己比别人强”,没有过多复杂的念头,但如果不及早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则可能会给成长带来许多不利影响。对于家境尚可能够满足其日常攀比的孩子,会进一步助长他们的攀比气焰,使之更加肆无忌惮。而对于一些家庭条件不足以支撑其日渐增长的攀比需求的孩子,则会使其由于得不到满足而产生强烈自卑,进而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

8月31日,安徽省六安市高二学生家祎在抽屉里留下两张字条后,离开租住的房子出走,7天里一直杳无音讯。在给父母的留言中,这名17岁的少年说,自己要在7天内“脱离”这个世界,希望下辈子不做穷人家的孩子。经过几天的寻找,虽然家祎已经找到,但却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表示,一分钱难倒英雄汉,要战胜贫穷,确实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轻松;也有网友认为,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自强自立的信念,生活的磨炼和苦难有时也是一笔财富。

调查显示,有五成网友认为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不正当的攀比风气使得穷人家的孩子容易出现自卑等负面情绪,脱贫也比之以前更加不易。但是越是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下,穷人家的孩子越是应该自立自强,付出比别人更多的辛苦最终总能够有所收获。

“希望下辈子不做穷人家的孩子”充满了对贫穷的愤恨与决绝,但实则这是一种由于攀比没得到满足而产生强烈自卑的现象,在现代社会中类似情况也并不少见。市青少年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王虹翔表示,攀比会严重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增加孩子精神负担,在攀比中孩子一旦处于下风,则容易出现情绪低迷等情况。如果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过度虚荣,则可能会诱发性格两面性形成,不能脚踏实地成长,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极为不利。

专家建议

天津师范大学

心理健康中心主任李慧生:

如何合理看待孩子攀比?

承认攀比的合理性,化失衡为成长动力

攀比,不只是孩子身上的问题,更多的是一种社会问题在孩子身上的折射。在日常生活中,攀比行为是客观存在的,大家都无法回避。但是,攀比之后产生的心理效应却是不同的,所以我们要在孩子的比较意识出现时,及时分清是良性比较还是恶意比较,从而给出正确指导,以保孩子树立正确的观念。

首先,要让孩子形成一种承认攀比合理性的认知,不去强求孩子不允许攀比。其次,在比较中总是有好的有不好的,当比别人好时,要提醒孩子不要太得意,而当比别人差时,也要注意引导孩子将心理失衡的情绪转化为努力奋斗的动力,在比较中成长。此外,如果比较之后产生了极端嫉妒、自暴自弃的情绪,则需要家长和老师要耐心地辅导,告诉孩子去发现自己的进步和其他优势,进行不断的自我肯定。

家长以身作则,勿将负面情绪施加于孩子

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10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中指出广大家长要全面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系统掌握家庭教育科学理念和方法,增强家庭教育本领,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正确行动教育引导孩子;不断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坚持立德树人导向,以端正的育儿观、成才观、成人观引导孩子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重视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以自身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影响和帮助孩子养成好思想、好品格、好习惯。

因此,对于孩子表现出的攀比行为,家长要从家庭教育着手、身体力行,首先自查自己本身是否存在攀比和“虚荣消费”的情况,及时规范自身,为孩子做个好榜样。因为青少年还没有完全形成正确的自主意识,正处于好奇心旺盛、探知欲、模仿欲都较强的时期,家长的一言一行,周边的环境都会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影响。

给予孩子更多关爱,让孩子能建立真正自信

在很多情况下,攀比是自卑青少年的一种无意识补偿机制,用“名牌在身,比别人强”来提高自己的心理地位,提高自信心。可是这种补偿并非真正有效,只是暂时缓解了一下卑微感,如果遇到比自己优秀的,马上又会自卑,于是还得再攀比。家长应该从忙碌的工作中,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同时,不要总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孩子比较。很多父母在训导孩子时,常会把“别人家孩子”放在嘴边,这样本身就是家长的一种“攀比行为”,这样的刺激会直接催生孩子的攀比心理。家长应该多看到孩子身上的其他优势,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真正学会赏识孩子,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使孩子内心自信起来、强大起来。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幼教网微信
    gh_5735a1f9f07c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热点专题

  • 幼儿园教学课件:奇特的建筑
  • 幼儿教学课件:小鱼的梦
  • 河头幼儿园“帮水宝宝搬家”

[幼儿园英语课件]幼儿园英语课件:认识时间

[幼儿园英语课件]幼儿园英语课件:A Apple

幼升小

幼升小资讯

幼升小政策

幼升小择校

幼升小指导

学区房

幼升小真题

重点小学

上海小学

广州小学

深圳小学

成都小学

武汉小学

南京小学

北京一类幼儿园

海淀区幼儿园

西城区幼儿园

东城区幼儿园

朝阳区幼儿园

其他区幼儿园

幼儿园资讯

教师园地

幼儿园说课稿

幼儿园教案

教学论文

幼儿园课件

幼儿园教师心得

幼儿园评语

少儿教育

胎教

早期教育

入园必读

潜能开发

艺术培养

家庭教育

儿童乐园

科普知识

图书推荐

睡前故事

成语故事

童话故事

唐诗宋词

孕育指南

时尚妈咪

健康宝贝

美食厨房

趣味数学

健康饮食

专家答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