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幼教 > 幼儿园资源 > 教学论文 > 个案分析论文 > 正文

察觉孩子的需要,建立积极的互动

来源:来自网络 2009-11-23 14:57:22

说两句

  导读:老师应积极地洞察身边的生活信息,选择和判断哪些信息与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系,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能产生什么样的积极影响,然后去创设一种情境、一个话题,引发孩子的学习需要,围绕孩子的学习特点和教育目标,激发孩子用各种感官学习和体验,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孩子的发展。

  在我们的课改过程中,当我们把关注点聚集在孩子身上,细心记录孩子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并对照《纲要》设定的发展目标予以审视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的教育过程存在着许多不适宜的行为和无效的教育行为,没能引起我们的关注。比如,忽视孩子,对孩子的行为表现没有积极反馈的意识,缺乏积极的关注和评量,即使教师的行为有参与、有交往,也多流于表面,坐在一起的师幼却没有互动,更像是一种平行游戏,有时教师乐在其中,而忘了自己的身份。针对孩子需求的教育才能满足孩子的发展。能否敏感地察觉孩子的需要,与孩子建立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是有效促进孩子发展的关键。

  一、敏感地捕捉孩子“需要发展”的时机,有效支持孩子的发展

  教师是师幼互动的发起者和孩子活动的调动者,敏感地察觉孩子的需要,包括情感需要、兴趣的需要、行为发展方面的需要……才能给予孩子适宜有效的支持和援助。

  我们发现在孩子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发展时机”,如果我们能及时地捕捉到这些时机并采取有效措施,孩子就有可能得到有效适宜的发展,否则教学互动就有可能是无效的或者说是价值不大的。

  案例一:刘书昂没有对植物进行细致观察

  在一次观察、记录植物生长的活动中,刘书昂选择了他自己种植的盆栽。他很快就把观察的植物画完了,急匆匆地拿到支老师面前。支老师说:“好,我们对比一下,看看你的植物长得怎么样?”对比之后,支老师对孩子说:“你画得很好,也很快,但是我感觉你画的好像不是这盆植物,你看看,你画的植物和盆栽的植物有什么不同呢?”孩子观察了一会,走到老师面前说:“我的盆栽里长出那么多的植物,叶子是尖的,可我画的植物少,叶子很圆,老师我改一改吧。”

  支老师在反思中写道,“刘书昂小朋友平时画画的能力很强,当我看到他画的与实际的植物差距特别大时,我马上意识到,他没有对植物进行细致的观察,而只是在重复他的已有经验,把想象的东西画出来了。这次的观察活动我不是想要追求孩子画的像与不像,而是想让孩子们体验细致观察,并能用绘画的方式表现观察到的植物的主要特征。所以,我的质疑引发了刘书昂小朋友对植物作进一步细致观察的行为。在刘书昂后来的画中,我看到了他那盆植物的主要特征。”

  在这个案例中,支老师及时地发现了刘书昂的画与他的植物差距很大这一现象,并根据平日对他的了解,判断他没有对植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通过让他做对比的建议,引发了他细致观察的行为。支老师及时地发现了孩子的“需要”,这个需要虽然不是孩子提出来的,但是它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老师来敏感地察觉到的需要。老师针对孩子的这一需要给予了适宜的帮助,又引发了刘书昂新的学习要求,使他有机会在这种不断地有新要求的互动中得到适宜地发展。如果支老师没能察觉到孩子的这一需要的话,那么也许刘书昂会受到表扬,却失去了一次做细致观察和表达的机会。

  案例二:争抢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在孩子们进行制作之前,老师把30份材料分成四组摆放,当老师说可以选择了的时候,小朋友们立刻行动,开始争抢。有一组的两个孩子在争抢中把纸撕破之后,又争抢着各自拿到了一张纸坐下。孩子的行为并没有引起老师的关注,老师组织孩子继续下一个环节。在活动后的研讨中,组织教学的老师也没有对孩子的这一行为予以关注。

  围绕“争抢”的案例,老师们很容易联想到许多,喝水时抢杯子,拿玩具时争抢,拿食物时又挑又抢,老师不断地说“不要抢、不要挤”,可孩子们还是照样拥挤;玩具扔满地,老师一遍遍地说“捡起来,捡起来”,孩子们就像没听见一样……其实孩子出现这些行为是正常的。孩子来自家庭,他们最初拿取物品时没有冲突,只有在进入幼儿园的集体生活环境后,才开始出现冲突的问题,才有了合作的需要。老师不应该认为这些是孩子的坏习惯,应该视为孩子不懂,是需要孩子进入集体生活后开始学习的内容,孩子的行为的表现其实正是孩子需要发展的时机。

  《纲要》提示我们,“要在与幼儿共同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老师们说,过去我们对孩子的这些行为没有正确的认识,对这方面的教育只是通过一个儿歌或一个故事来进行,平时只是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提示一下,说教式地告诉他要注意,没有把它当作应在体验中学习、理解的内容,没有给孩子提供在生活和学习中去体验的环境和机会,从而失去了孩子需要发展的时机。

  在今天的教育中,由于对尊重、民主理解的不够深入,我们经常会把放任、低关注当成是尊重,使孩子错过了许多本应得到更好教育的机会。通过《纲要》的学习,我们在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规则行为方面有了明确的方向。我们会经常选择用“重来”的方式让孩子练习遵守规则,用“重来”的策略与幼儿积极互动,让孩子在“重来”的过程中,体验规则的存在,体验规则与自己的关系。

  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和体验规则的存在,我们不回避矛盾和冲突,但也不给孩子有意地制造矛盾。在幼儿园中,孩子之间最多的矛盾与冲突就是材料空间的问题和需要轮流进行的生活和学习内容。过去我们为了减少孩子们的冲突,我们经常采用的方式是把物品一个一个发到孩子的手中,有时还会一个一个地叫孩子的名字,让孩子到前面拿;现在我们的方式是,在需要孩子拿取材料的时候,请孩子一组一组来,让孩子练习从各自不同的出发点出发,自然地分出先后顺序,自然地在礼让的基础上找到合适的时机拿取材料……

  我们认为,有效的与幼儿进行互动的策略首先是敏感地捕捉孩子“需要发展”的时机,与幼儿建立积极有效的互动,也就是说,老师必须能客观地看到孩子的表现行为,并对孩子的行为作出积极客观的判断,判断孩子的行为是否适宜,孩子的行为中暗示什么样的需要,需要我们什么样的援助。在我们对孩子的“发展时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孩子表现出这样一些行为的时候,正是孩子需要发展的好时机,比如,在对新经验进行熟悉的过程中,在重复已经熟悉的已有经验的时候,在遇到阻碍和困难的时候,在表现出不适宜行为的时候……

  二、牢牢地把握孩子的兴趣点,有效引发孩子的学习

  《纲要》指出:让孩子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经验。我们一直都很明确,孩子的兴趣是孩子主动学习和发展的动力,但是怎样有效地把握孩子的兴趣价值,让兴趣激励孩子有效地发展呢?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孩子学习的落脚点放在知识上,追求的是知识量知识的深度,只在方法上追求游戏化,经常会出现孩子的兴趣无法持续,甚至破坏孩子兴趣的现象。

  我们还会经常为了了解某个内容,让孩子们进行一些不切实际的研究,这说明我们还不了解孩子的真实水平和需要。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各个领域的内容应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并不是仅仅学习知识,而是借助学习的内容,在学习中促进孩子各个方面的发展。我们为什么不去选择孩子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让孩子学习呢?

  案例三:用动画片引发孩子们学习

  最近孩子们的话题多是关于动画片《猫狗》的内容,老师们从孩子的这一兴趣点出发,想个内容让孩子们练习观察、讲述,体验合作和表达等。于是,老师首先向孩子提出,自己也想了解《猫狗》动画片讲的是什么。孩子们一听老师也喜欢这个动画片,兴奋极了,纷纷争着抢着要讲给老师听。老师不仅耐心地倾听了孩子们争抢着的介绍,还在适当的时机建议,能否为动画片《猫狗》画插图呢?孩子们积极响应,于是老师播放了一集《猫狗》的片子。孩子们看得非常专注,然后围绕看到的内容开展了一系列的探讨、观察、插图表达、展览等活动。活动过程中,每一个话题、建议都能引发孩子们积极的参与和行动。

  在这个活动中,老师有效利用了孩子喜欢的内容,引发孩子们的学习活动。这个内容孩子们熟悉极了,所以非常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共鸣,老师紧紧抓住了孩子的这一兴趣点,与孩子进行积极的互动,让他们练习观察、练习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了解不同动物的不同生活方式,体验关心他人和理解他人的情感,建立积极主动参与的态度……

  案例四:小印章调动了孩子的参与性

  在班上,老师为了鼓励孩子们,经常会用一些带有图案的小印章印在孩子的作品上。孩子们对印章非常感兴趣,于是老师想到了让每个孩子拥有一个小印章。

  在幼儿园开展的“捐献玩具”活动中,孩子们都高高兴兴地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玩具,只有一个孩子什么都没带。他告诉老师,他家没有玩具,事实上我们知道,他家的玩具很多。当他看到小朋友们都在光荣榜海报上印上了自己的名字时,哭了。第二天,没人提醒他,他就主动带来了两辆玩具车。他姥爷说,他回家就开始选玩具,特意选了两辆最小最小的车带来。

  孩子对小印章表现出了持续的兴趣。老师发现,孩子们每次用小印章确认自己参与活动的时候,都是积极兴奋的。在我们幼儿园,在孩子们的绘画作品上,在一些需要自愿选择的活动登记表上,在游戏卡上,在孩子们搜集的信息资料中,在一些需要自愿报名的活动登记表上,在一些小的预约类活动中,都有孩子们自愿参与的小印记。小印章的使用,激发了孩子们主动参与活动的行为,使孩子们有了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意识,并能主动地确认自己的行为。

  从以上两个案例中,老师很好地捕捉到孩子的兴趣,与孩子积极互动,可以看出,我们是在有效地利用学习内容去发展孩子,让孩子在获得更多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得更好。我们的教育是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而不仅仅是快乐。

  三、创设情境,引发孩子的学习需要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也就是说,孩子的努力和成人的支持交互作用,是孩子得到充分发展的保证。为了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发展,我们必须在追随孩子兴趣的同时,有目的地去创设情境,引发孩子的兴趣,激发孩子的学习需要。

  案例五:“台标”引发了孩子的学习

  哈尔滨电视台数字电视开播之后,出现了许多我们从未见过的电视台台标,引发了一个话题:“最近你家里的电视台频道有变化吗?你家的电视里都有什么频道?有什么节目?如果电视正在播放节目,你怎么才能知道是哪个电视台呢?”第二天,教师们用大字报的形式记录了孩子们反馈回来的答案和问题,有的孩子还带来了关于“台标”的资料,一下子引起了许多孩子的共鸣。“这些台标都是什么意思?它们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的图案呢?”孩子们纷纷表示,明天自己也要拿来“台标”。有的家长说:这段时间孩子回家后就要看电视,用遥控器不断地搜索频道,不停地询问“台标”。家长们在孩子的请求下,纷纷帮助孩子们下载、拍照、收集台标,教师围绕孩子们带来的“台标”组织孩子们观察、分析、描述、讲述,以展览会的形式让孩子们给大家做介绍,让孩子们进行制作、设计等一系列的活动……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感觉到,环境可以引发孩子的学习需要。孩子们积极投入本身表现出的对学习的需要,是老师引发的,但孩子的学习行为却是积极自主的。因为这一内容和孩子们当前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很容易唤起孩子的已有经验。孩子们可以在生活的情境中,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积极、自信、从容地介入新的经验学习。

  在这个活动中,“台标”是引发孩子学习需要的内容载体,关键是让孩子通过对“台标”的了解,练习观察、讲述,练习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体验创造和合作,研究标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练习获取信息的方式,体验积极探索的态度。

  老师应积极地洞察身边的生活信息,选择和判断哪些信息与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系,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能产生什么样的积极影响,然后去创设一种情境、一个话题,引发孩子的学习需要,围绕孩子的学习特点和教育目标,激发孩子用各种感官学习和体验,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孩子的发展。

  四、与有个别需求的孩子积极互动,提供适宜有效的支持

  《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是面对集体,同时是面对集体中的每一个不同的个体而进行的教育。

  案例六:百西的故事

  中班的百西小朋友,有时会为一个玩具、一支彩笔或是一句话和小朋友们吵起来、打起来,有时还会突然地把小朋友们刚搭好的东西给毁掉。一次,冰冰小朋友跑到王老师的身边哭着说:“王老师,百西找我,还咬我了!”王老师在第一时间把百西叫到身边,当着全班小朋友的面对他说:“百西!你怎么回事!为什么打冰冰,这样不爱护小朋友,以后没人会喜欢你、没人和你做朋友了。”他哭了……事情发生后,孩子们都说:“我们别和他做朋友了,老师都不喜欢他,我们也不理他,小心他打我们!”王老师这才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不仅没有帮助百西纠正不适宜的行为,还深深地伤害了他,感到很内疚。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尚志幼儿园 宋丽玲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幼教网微信
    gh_5735a1f9f07c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热点专题

  • 幼儿园教学课件:奇特的建筑
  • 幼儿教学课件:小鱼的梦
  • 河头幼儿园“帮水宝宝搬家”

[幼儿园英语课件]幼儿园英语课件:认识时间

[幼儿园英语课件]幼儿园英语课件:A Apple

幼升小

幼升小资讯

幼升小政策

幼升小择校

幼升小指导

学区房

幼升小真题

重点小学

上海小学

广州小学

深圳小学

成都小学

武汉小学

南京小学

北京一类幼儿园

海淀区幼儿园

西城区幼儿园

东城区幼儿园

朝阳区幼儿园

其他区幼儿园

幼儿园资讯

教师园地

幼儿园说课稿

幼儿园教案

教学论文

幼儿园课件

幼儿园教师心得

幼儿园评语

少儿教育

胎教

早期教育

入园必读

潜能开发

艺术培养

家庭教育

儿童乐园

科普知识

图书推荐

睡前故事

成语故事

童话故事

唐诗宋词

孕育指南

时尚妈咪

健康宝贝

美食厨房

趣味数学

健康饮食

专家答疑

-->